前言
1957年5月,一次座谈会上,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而张奚若的发言更是直指党和政府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他一针见血地概括出了当时党内工作中存在的“四大偏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
这短短的四句话,仅16个字,震颤着在场每个人的心弦,更是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张奚若究竟是何许人也?毛主席是如何回复他的呢?
一位有名的“炮手”—— 大骂国民党,怒斥蒋介石
大名鼎鼎的风流诗人徐志摩曾称张奚若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硬人”:
“他的身体、品性、意志、说话、文章都是硬的,但他,我一样侧重地说,他是可亲可爱的,同时也是可敬可畏的。”
的确,张奚若一辈子都是个“硬人”,他性格直率,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行事作风更是雷厉风行,从不喜欢拐弯抹角。
在聆听完孙中山的演讲后,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敬仰之情,直言道:
“孙中山先生的演说,你听着听着就跟他走下去了。”
在辛亥革命时,张奚若前往日本购买军火,运回国内,为起义做准备,而他也成为革命的功臣。
他为实现民主共和奔走呼号,甚至被清军逮捕入狱,几乎遇难,饱受酸楚。
没多久,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孙中山流亡日本,张奚若的内心充满了失望与愤怒。
在他看来,这次的革命虽然推翻了清室,但并未实现真正的变革。
由此,他萌生出了出国留学的念头,他要到外去学一些实实在在的学问,回国建设国家。
张奚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这所大学中,还有陶行知、胡适、宋子文等人。
据一位留学生回忆,张奚若在当时的留学生中,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他的学问之深,让人叹为观止,因此,他也被誉为“中国的拉斯基”。
而张奚若的好友们,更是用“四四方方”、“有棱角”来形容他的性格。
这个“棱角先生”的绰号,不仅体现了他的独特个性,更彰显了他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
张奚若一生与“硬”挂钩,这种硬度不仅体现在他的性格上,更表现在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担当上。
即使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也毫不畏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大骂国民党,怒斥蒋介石。
1941年11月,张奚若作为参政员参加国民参政会,彼时,孔祥熙家族牢牢把控着国家的财政大权,搜刮民脂民膏,致使物价飞涨。
会议进程中,一位财政部的高官走上台前作报告,拒不承认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
张奚若坐在一旁,冷冷地笑了一声,嘲讽道:“要是在阴沟里都能找到钞票了,那才是通货膨胀呢!”
接着,他又提出了一连串犀利的问题,直击问题要害,这让蒋介石内心很是不悦,但碍于身份与场合,又不好直接发作。
于是便只是按了一下一旁的电铃试图制止张奚若的发言,并表示:“提意见的话,我们当然欢迎,但别太刻薄了。”
张奚若眉头紧锁,当即回怼道:“你不用按铃了,我的话不多,就几句。”接着也不顾一旁脸色难看的蒋介石,继续提出自己犀利的问题。
说完后,他毫不犹豫地拂袖离去,留下会场内众人面面相觑。
第二年,他坚决地选择不再参加会议,甚至将寄来的通知和路费原封不动地退回,附上一句简短而有力的话:“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1946年1月,重庆的政治协商会议如期召开,各界名流、党派领袖齐聚一堂。当共产党提名张奚若为代表时,国民党却说:
“张奚若是我们国民党的党员,哪由得你们提。”
不久之后,这句话传到了张奚若的耳中,他没有丝毫顾忌,直接在大公报上发表声明。
他明确表示,自己被冠以国民党的标签纯属无稽之谈,这是对他的侮辱。他坚定地阐述了自己的立场:我不属于任何一个党派。
事后,国民党方面以知名贤达的身份邀请他参与会谈。但张奚若明白,即使前去参加,也难以改变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因此,他拒绝前往。
同年六月,国民党单方面违背了停战协议,向共产党发起进攻,导致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面对这样的局面,张奚若深感愤慨与失望。他在一场四校联合的讲演会上,毫不畏惧地揭露了当下中国政权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并公开斥责蒋介石:
“为了国家的未来,蒋介石理应下野。如果有机会面对他,我一定会直言不讳地说出这四个字——请你下野!说得不客气点,就是请你滚蛋!”
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安稳,特务的眼线无处不在,但张奚若却毫无惧色。
深思熟虑提国号
张奚若的个子虽然不算高,但他总是以整洁的衣着和从容自然的绅士风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日常习惯性地头戴礼帽,手拄文明杖,一副黑色眼镜稳架在鼻梁上,显得既端庄又文雅。
他上课从不带课本,但一切内容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每当他站上讲台,他就会一直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他曾多次对学生们说:
“攻读政治学,不是为了求官。如果你们有志于成为社会的改革者,那就努力去做吧;
如果不行,成为一名正直的政治学者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两者都不成,那么就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也未尝不可。”
1949年6月,众人对新中国的国号问题产生了激烈的讨论,到底是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国人民民主共和国呢?
张奚若主张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新中国的国号。他认为,“人民”一词已经充分表达了国家的主体,再加入“民主”则显得冗余。
黄炎培
经过反复的讨论,最终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简称的“中华民国”。
在黄炎培看来,国号后留有“中华民国”的简称是必要的,毕竟老百姓的教育落后,感情上也习惯了用“中华民国”,担心去掉会惹争议。
何香凝也更倾向于黄炎培的意见。然而,周致详却持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表示:
“中华民国”这个名称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已经被蒋介石政权弄得苦不堪言。
更何况革命性质不同,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我反对简称,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注意到,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视频中,毛主席在宣告时,有一个身着西装、留着短胡须的老先生短暂地出现在镜头,而这位老先生就是张奚若。
1953年,众多知名学者、教授齐聚一堂,对北京历史建筑的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大部分人都是主张要拆的,认为万一朽了掉下来了就会伤人命的。但张奚若却直言不讳地指出:
“我听说‘三座门’等地出了车祸,死了人,有民愤,要拆除,但我有个问题,出车祸的地,都是有牌楼的地方?那出了车祸,到底是牌楼负责还是人负责?”
当时,周恩来总理也出席了这场讨论会。张奚若的发言引起了他的注意,周总理笑着插话道:
“你一宣传,牌楼的命运就更不长咯。”
“谢谢总理允许我说出我的想法。”张奚若回答道。
张奚若批评好大喜功
张奚若虽是一位无党派人士,但他始终一心一意为人民,将国家的兴衰荣辱置于个人之上,勇于直言,无畏揭示时弊。
1956年,他就向共产党提出了建议。他强调,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征途中,坚守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有计划地去实行。
切勿陷入盲目追求规模与权力的泥沼,避免空洞的口号与夸大的言辞,以免误导方向。
随后,又在一次座谈会上,张奚若的发言更是直指党和政府工作中出现了骄傲情绪。
他一针见血地概括出了当时党内工作中存在的“四大偏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将来。
即什么事情都喜欢“大”;急于快、速成;轻视历史的继承性,一切搬用洋教条;把过去都打倒,认为将来都是好的。
这短短的四句话,仅16个字,震颤着在场每个人的心弦,更是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主席对张奚若的这四句话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是一位勇于直言、心怀正义感的人,并进一步阐释道:
“不好大喜功不行,但是要革命派好大喜功,要合乎实际的好大喜功,不急功近利也不行……
历史是要的,但对过去不能过于重视……还有一个“迷信将来”,人类就是希望有个将来,希望也总是寄托在将来。
所以说,‘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轻视过去,迷信将来’这四句话,恰好是正确的。”
正如张奚若本人所言,他是一位深爱国家、追求真理的勇者,从不愿奴颜婢膝,向来直言不讳。
在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大胆发声,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爱国情怀与知识分子的担当。
结语
张奚若虽身为无党派人士,却心系国家,情牵人民,始终将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福祉置于首位。他的一生,是对“爱国”二字最生动的诠释。
张奚若敢于直言,不畏强权,无论是对国家建设的大政方针,还是对党政工作中的细微偏差,他都能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问题的本质。
以坦诚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言辞犀利,却又不失温和,总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他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空谈与浮夸,强调一切工作都应基于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这种务实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国家建设的建议上,更贯穿在他整个人生追求中。
张奚若是一位尊重历史、敬畏未来的智者。他既不强求过去的完美,也不盲目崇拜未来的美好。
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审视着历史与未来,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科元网-配资查询-配资开户平台-民间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