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家的战火中逞凶——美制“标枪”反坦克导弹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3年01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为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本文为《“万国牌”坦克杀手——俄乌冲突中乌军使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专题的第一篇
图片
专题前言:
2022年初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既煽风点火,又添柴加薪,不遗余力地向乌克兰方面移交了数量巨大的武器装备。其中,美英法等国制造的现代化单兵反坦克兵器尤其值得关注。这些兵器中,既有单发价格比肩豪华轿车的攻顶反坦克导弹,也有继承了“铁拳”名号的最新型一次性反坦克火箭筒。
这些“万国牌”装备的性能究竟怎样?一场如此高烈度的局部冲突,会否因为更多西方军援反坦克兵器的出现,而出现战场局势的转折?
图片
图示:2016年3月9日,美国陆军第173空降旅第503步兵团第2营的伞兵在斯洛文尼亚波斯托尼亚的波切克靶场进行的实弹演习中发射“标枪”反坦克导弹。
近期,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讲话称,美国和盟友向乌克兰提供的反坦克系统将10倍于俄罗斯派往乌克兰的坦克数量。据估计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投入的坦克数量在1000辆左右。那么,北约可能将向乌克兰提供上万枚反坦克弹药。这其中,最受关注的美国军援反坦克导弹莫过于“标枪”。
早在本次俄乌冲突爆发前,乌克兰已经向美国购买了360枚“标枪”导弹。而在俄军的“特别军事行动”发起后,更有数千枚“标枪”随着西方军援抵达乌克兰战场。作为美军现役主力反坦克导弹,“标枪”服役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么它到底有何先进之处,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依旧在战场赚足了眼球?
图片
乌克兰接收大批'标枪'导弹。
诞生于冷战
在冷战高潮时期,前苏联及华约集团部署在中欧前沿的数万辆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曾经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倍感压力。能够有效对抗华约坦克集群的反坦克武器是当时西方军队的头号刚需,各国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钻研。
图片
图示:面对正面装甲达到300毫米以上级别的苏联第三代主战坦克家族,冷战后期的美军特别研制“攻顶”弹道的单兵反坦克导弹。
1983年,美国陆军提出了中型先进反坦克武器系统项目(AAWS-M)。旨在研发新一代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以取代70年代中期服役的M47“龙”式反坦克导弹。1985年该项目被批准进行开发,于1986年8月正式启动。美国军方开出了价值3000万美元的合同,有三家公司参与竞标。
图片
图片
图片
M47“龙”式反坦克导弹
其中有福特宇航公司的激光驾束制导方案,休斯飞机导弹系统集团的红外成像与光纤结合制导方案,德州仪器公司的成像红外线制导方案。1989年6月,由德州仪器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现在分别属于雷声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组成的合资企业中标,AAWS-M被赋予FGM-148的军用编号,即后来的“标枪”导弹。
1991年4月,“标枪”导弹首次试射获得成功。1993年3月完成了首次全系统试射,1994年开始小批量生产。洛马公司于1996年向美国陆军交付了首批“标枪”导弹。驻本宁堡的第75游骑兵团第3营是第一支装备“标枪”的美军部队。
图片
FGM-148反坦克导弹
从1983年提出开发要求算起,这款导弹的研发足足花了13年时间,服役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了。“标枪”导弹在研发过程中经历了非常严格的测试。开发商为它专门准备了一套环境测试系统,包括极端温度测试、导弹跟踪器测试(跟踪误差率和跟踪灵敏度)、导弹寻的器/热成像焦平面阵列测试(冷却时间、无效像素、寻的器识别成功率等)、准备时间测试以及制导部分的测试(制导指令、控制舵面运动)等等。这套系统至今还在后续战术导弹兵器的研发项目中起作用。
射控系统
“标枪”导弹采用红外成像制导方式,可以在发射前锁定目标,导弹在发射后自动飞向目标进行攻击。这个过程无需射手干预,即所谓“发射后不管”。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具备这种功能的便携式反坦克导弹。
图片
图片
弹翼展开、主发动机点火的“标枪”导弹,此时射手已经可以撤离。
一套完整的“标枪”反坦克导弹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可重复使用的发射指令装置、一次性发射筒和导弹本体。全系统重量为22.3千克,其中发射指令装置重6.4千克,发射筒重量4.1千克,导弹重量11.8千克。发射筒长度1.2米,直径142毫米,导弹长度1.08米,直径127毫米。发射指令装置和发射筒为可拆卸设计,可以拆解后分别携行,在发射时则组合在一起。
“标枪”通常由两人一组操纵使用,分别为射手和弹药手。前者负责瞄准并发射导弹,后者负责携带备用导弹,并在射手操纵时搜索潜在的目标,监视敌人动向,确保导弹尾焰不会对己方造成影响等等。在必要时“标枪”导弹也可由单人操纵。“标枪”导弹可在30秒内做好射击准备,在20秒内完成重新装弹。
图片
身穿防化装具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发射班正在训练使用“标枪”导弹,导弹的瞄具可在射手着防毒面具时也能使用。
“标枪”导弹的M98A1型发射指令装置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为射手提供观察视野、搜索并锁定目标,也为导弹提供目标参数和特征信息。这个指挥仪性质的设备内含不可充电的BA-5590锂二氧化硫电池。电池根据使用环境电池可维持30分钟到4个小时的供电,在训练时则使用可充电电池。
它还配有小型冷却单元,用于内部热成像装置的冷却,以提高灵敏度。发射指令装置上装有两个操控手柄,用于在不同观瞄模式间切换以及击发导弹。“标枪”的发射指令装置可以作为热成像夜视仪单独使用,增加了单兵的观测和环境感知能力,使行动和作战更加灵活。
发射指令装置包含了三种观瞄模式:第一种是放大倍率为4倍的日间观瞄模式,用于昼间可见光条件下工作,也可以在日出和日落时代替红外热成像通道,因为此时自然环境的背景加热或冷却会导致热成像难以聚焦。日间观瞄模式无需电力。
第二种是放大倍率为4倍的夜间热成像观瞄模式,可以探测到敌方车辆或人员的红外辐射,通过温差显示被观察区域的详细图像,是导弹的主要观瞄模式。
图片
第三种是放大倍率为12倍的热成像瞄准模式,供射手在初步确定目标之后进一步放大识别目标并选择锁定区域。
图片
图片
“标枪”系统的基本构成:装有导弹的运输发射筒与可以重复使用的瞄准指挥仪。
射手在锁定目标之后,按下手柄上的扳机,就可切换为放大倍率为9倍的发射前热成像视角,从而将目标信息输入导弹制导系统。这一过程类似于现代相机的自动变焦功能。在射手确定发射后就按下另一支手柄上的扳机,在短暂延迟后导弹就会点火发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美军还为“标枪”导弹开发了一款轻型指挥装置,相比原装置重量减轻了40%,体积减小了70%,电池寿命增加了50%。这种改进型装置还配有长波红外热成像装置、500万像素彩色摄像头、集成手柄、可见激光瞄准点、远距离目标定位装置和分辨率更高的显示器等,还可以兼容发射FIM一92“毒刺”单兵防空导弹。
图片
轻型化CLU在减小体积和重量的同时,新增了不少功能。
“标枪”的一次性发射筒可以确保导弹免受外界恶劣条件的影响,同时兼用为导弹的储存容器,其安全保存期限为10年。发射筒配有内置电子元件和冷却电路,用于激活导弹的电子系统,为导弹的红外导引头提供冷却。发射筒上的锁扣系统可以快速锁紧和解脱,使得导弹和发射指令装置的分解、组合十分便捷。
图片
“标枪”导弹采用红外热成像制导方式,其红外导引头运用了先进的焦平面阵列技术,在不到指甲大小的面积内集成了4096个探测单元,可以感知8~10微米波段的远红外信号。根据导弹的说明书显示,导引头可以穿透浓烟和夜幕发现目标,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探测距离远等优点。
在导弹发射后,导引头可以自动捕捉、识别、跟踪目标的红外信号,通过飞行控制装置调整导弹飞行姿态和弹道轨迹,直至命中目标。发射人员在导弹射出后就可以转移阵地或选择下一个目标。在导弹弹体中部装有8片折叠式弹翼,在弹尾另有4枚可动尾翼。上述翼面均折叠收纳于弹体内,在导弹出筒后自动展开。
图片
“标枪”导弹的尾翼为可动面,另有精巧的燃气舵。
导弹战斗部
“标枪”导弹的战斗部重量为8.4千克。采用成形装药战斗部,利用高温高速金属射流击穿装甲。为了应对现代主战坦克普遍采用的爆炸式反应装甲,“标枪”导弹采用了串联式战斗部,较小的前置战斗部首先引爆外侧的反应装甲模块,其后方较大的主战斗部就可以毫无阻碍地攻击主装甲。据国际军贸市场的公开信息,“标枪”导弹的战斗部可以穿透750毫米均质钢装甲。最新改进型的穿甲威力可达800毫米。
为了提高导弹攻击建筑物、轻装甲和非装甲目标以及人员的杀伤力,美军还开发了一种多用途战斗部,在保持一定穿甲威力的前提下采用新的弹头外壳,在爆炸时可以产生更多的破片,扩大杀伤范围和威力,但成本和重量与原有弹头基本持平。
图片
被导弹摧毁的俄军主战坦克,间隔较大的简易顶部附加装甲无法防御较大弹重的攻顶反坦克导弹。
“标枪”导弹具备两种攻击模式:在攻顶模式下导弹将爬升至150米高度,之后俯冲而下,打击坦克装甲最薄弱的顶部;在直接攻击模式下,根据不同的攻击距离导弹最多爬升到50米的高度,然后冲向目标,用于攻击顶部有障碍物遮挡的目标,也可攻击建筑物和直升机。
在理论上,“标枪”导弹的命中率可达90%以上。在2003年的一次测试显示,在32次实弹发射中有31次成功击中靶标,命中率达94%。但在实战条件下,基于射手训练水平、使用经验、作战使用环境以及目标热信号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标枪”的实战命中率在50%到75%之间。
图片
图片
为了使导弹的使用更加灵活便捷,“标枪”导弹由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驱动,采用“软发射”方式。这种模式下,第一级发动机首先启动,燃烧0.1秒,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几乎不会产生尾焰。在导弹达到安全距离后才会启动主发动机,将导弹加速至最大速度。这种发射方式提高了导弹发射时的隐蔽性,而且不会产生明显的尾焰和冲击波。即使在狭小的环境下,比如建筑物内也可以发射。
正常情况下,“标枪”导弹以18度仰角发射,在直接攻击模式下最小射程为65米,在攻顶模式下最小射程为150米。它的早期型号的最大有效射程为2000米,后期改进型有效射程增加到2500米。它采用新的轻型发射指令装置时可以打击4000米距离上的目标,在2013年2月的一次演示中曾达到4750米的最大射程。
图片
向记者展示美援“标枪”导弹的乌克兰陆军士兵
自“标枪”问世以来的二十多年间,美军始终没有停止对这款导弹的改进和技术升级,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升作战性能,至今已经推出了FGM148A至FGM-148F六种型号。这也是“标枪”服役多年仍不落伍的原因所在。目前正在开发的FGM-148G型将采用新的发射筒集成和电池组,并将目前的冷却式导引头改为非冷却导引头,从而提高武器的战场适应能力。
并非全能
“标枪”导弹的出现,补足了美军地面战斗人员武器系统中的火力空白。之前AT4反坦克火箭筒和M203枪榴弹发射器这样的武器虽然看起爆炸威力巨大,但射程不足。中型和重型机枪和自动榴弹发射器的威力又显不足。“标枪”导弹则证明了出色的适用性,弥补了上述武器的天生缺陷。它既可以用于反装甲,也可以针对工事、洞穴和人员等目标进行精确打击,附带伤害很小。
图片
俄乌冲突前线最常见的装甲车辆并非坦克,而是图中的轮式装甲车。用“标枪”打这类目标,非常容易。
“标枪”导弹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为射手提供了“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射手的安全性和作战灵活性。另一个优势来自于它具备的攻顶模式,可以打击绝大多数装甲车辆最为薄弱的地方。此外,由于采用软发射模式,“标枪”在各种环境下,包括室内都可以很方便地发射,而不需要在后部留出很大的空间。这种发射方式也相应降低了射手暴露的可能性。
有利必有弊,“标枪”导弹也有很多不足。其一是重量较大,22.3千克的全系统重量已经超过了美国陆军最初规定的指标。其二在于采用致冷热成像元件,在达到冷却温度之前热成像系统无法工作,制造商给出的冷却时间为30秒。实际使用时根据环境温度这个过程可能更长,会对导弹的反应速度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图片
图示:一名英军士兵在展示操作“标枪”导弹瞄准。瞄准指挥仪分别有三部镜头,其中最大的是为导弹装订参数的红外成像通道,中间与最右侧是寻找目标的夜视与白光瞄准通道。
最后一个不足就是它太过昂贵。在2002年,其发射指令装置的成本达到了126000美元/件,每枚导弹的成本约为78000美元,两者合计超过20万美元。而按照2019年的报价,仅导弹单价就达17.5万美元,出口价格更达24万美元。
它的轻型发射指令装置在2021年的最新报价为24.97万美元,最新改型导弹单价为21.7万美元,全系统价格超过40万美元!尽管如此,相对于数百万美元一辆的坦克来说,它倒还是划算的。但显然这型导弹不可能作为一般的步兵支援武器大量采购配发。
图片
一辆遭到“标枪”击中的T-90坦克燃起大火,坦克已经完全报废。
要发挥出“标枪”的威力,射手必须熟悉了解每一个部件以及快速操作的步骤。当前美军的“标枪”导弹发射小组成员都需要在位于佐治亚州本宁堡的步兵学校接受为期两周的系统培训。包括学习基本的系统维护和操作、拆卸组装等,同时还需要学习分辨战场上可能遇到的各种车辆类型。以目前俄乌冲突的情况来看,现在接收“标枪”导弹的乌军可能就没有这么充裕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和训练了。
战果不断显现
“标枪”导弹被美国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澳大利亚特种部队运用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验证了其战斗效能。在2003年4月的德贝卡山口战役中,一支26人的美军特种部队以“标枪”导弹对抗伊拉克军队的一个摩托化步兵连。在交战中美军共发射19枚“标枪”,有14枚成功命中,摧毁了2辆T-55坦克、8辆装甲运兵车和4辆卡车,命中率达74%。
图片
在伊拉克战场上使用“标枪”导弹的美军士兵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战斗中“标枪”的最远命中距离达3700米,大大超过官方宣称的有效射程。“标枪”导弹在阿富汗战争中也有大量使用。美军使用“标枪”对防御工事、洞穴、建筑物、车辆甚至单个人员实施攻击,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它可以从远距离直接钻入洞穴内爆炸,而其他武器很难做好这一点。“标枪”导弹还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效应,迫使目标逃离阵地。此外,即使不发射导弹,“标枪”的发射指令装置也能作为独立的观瞄器材发挥作用。
自1996年服役以来,“标枪”导弹已生产了约50000枚,控制射击装置12000具,装备了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乌克兰也是用户之一。2018年3月,乌克兰耗资4700万美元购置210枚“标枪”和37具发射器,2019年底又宣布增购150枚导弹和10具发射器。早在2021年8月和12月,美国总统拜登就批准了价值2.6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向乌克兰提供包括“标枪”导弹在内的武器装备。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更多的“标枪”导弹随着西方的军事援助被送往乌克兰,帮助乌军抵御俄军的装甲冲击。
图片
为了将冲突拖久,美国正源源不断向乌克兰以及其它欧洲国家输出单发价格比肩家用轿车的“标枪”导弹。
2022年3月16日美国白宫宣布,自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已经援助乌克兰2600枚“标枪”导弹,同时在此前批准的价值8亿美元的援乌军事装备中包含了不少于2000枚“标枪”导弹。此外英国也向乌克兰提供了数量不详的“标枪”导弹。综合各方信息,乌克兰已经获得或即将获得的“标枪”导弹已超过5000枚。按照采购价算下来,光这批导弹的价格已经超过了一些小型国家全年国防预算的总额。
图片
图示:即使对于美国陆军,士兵在平时训练中发射“标枪”的机会一般也不会超过两次。导弹如此金贵,却依旧“大方”送给乌克兰,足见美国不希望俄乌停战的野心。
西方援乌的“标枪”导弹相当一部分已经被用于实战,但具体使用情况目前仍无确切报道。有消息称截至2022年3月8日,乌军就至少发射了380枚“标枪”,击毁了290个目标,命中率达75%。同时,俄方公布的信息也显示,俄军在战斗中缴获了部分“标枪”导弹,并将其移交乌东武装使用。
“标枪”在俄乌冲突中的确切战果可能要在战事结束后才能逐渐明朗,但这种武器的存在已经在战场内外制造了强烈的心理效应。在冲突爆发前,驻克里米亚的俄军部队就在主战坦克炮塔顶部加装了临时制造的格栅装甲,被外界认为是针对乌军“标枪”导弹的威胁而采取的防御措施,旨在抵挡其攻顶攻击。战场上被毁俄军坦克的残骸照片显示,这一措施的效果非常有限。
出现在乌克兰阅兵式的“标枪”导弹,这种导弹不必通过装甲车的机枪装甲盒发射,因为这反而不利于射手撤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科元网-配资查询-配资开户平台-民间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